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成果总结 >> 正文

成果总结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3-07-12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”。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、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,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。

学校从2007年开始,围绕如何教、如何学、如何育、如何评四个环节,构建了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、学习空间体系、教学混合体系、质量监控体系四个体系,形成了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核心,以学生为中心、以问题为导向、以质量为目标、以评价为引领的四个维度的“一核四维”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体系。

一、问题的提出

制约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最突出的问题:“融和、融合、融通、融会”不佳等问题的挑战……

1.思政课教学设计目标与学习活动空间融和并进

传统思政课教与学之间,在知识传授、能力提升、价值引领目标与在线教学、实践教学和面授教学之间难一致、难协调、难协同,学习空间体系难以形成“三维同频共振”。

2.思政课课程设计内容与学习类型方式融合统一

传统思政课师与生之间,在学科教学内容、课程教学方法、课堂教学环境与知识传授、能力提升、价值引领目标之间难同步、难统一、难融合,教学混合体系难以形成“三环系统联动”。

3.思政课教学运营空间与学习互动参与融通结合

传统思政课教与育之间,在线上自主学习、混合互动学习、线下指导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、课程教学方法、课堂教学环境之间难对接、难衔接、难通畅,课程目标体系难以形成“三元协同统一”。

4.思政课教学运营空间与学习互动参与融通结合

传统思政课效与用之间,在过程性评价、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与学生主体场域、教师主导场域、活动主线场域之间难互动、难多元、难系统,全过程教学监控体系难以形成“三域同向聚合”

二、解决问题的思路、关键点、方法与过程

(一)解决问题的思路

立足“立德树人”,基于“共同体理论”,以学生为中心,以问题为导向,以质量为目标,以评价为引领,依据“专题链—问题链—价值链—监控链”逻辑理路,围绕“虚拟课堂—实践课堂—面授课堂-评价课堂”四环教学空间,构建“三维同频共振”全天候学习空间体系、“三环系统联动”全开放教学混合体系、“三元协同统一”全应用教学目标体系、“三域同向聚合”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。

(二)解决问题的关键点

1.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自主学习—混合互动学习—线下指导学习的“三维同频共振”全天候学习空间体系

以学生为中心,以教材—专题链为主线,以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相结合,构建线上自主学习—混合互动学习—线下指导学习“三维同频共振”的全天候学习空间体系,从根本上打破教与学时空壁垒,实现学习、资源、平台之间的融和并进。

2.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内容—课程教学方法—课堂教学环境“三环系统联动”的全开放教学混合体系

以问题为导向,以专题—问题链为主题,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,构建学科教学内容—课程教学方法—课堂教学环境“三环系统联动”的全开放教学混合体系,从根本上破解教与学互动不够的困境,实现内容、方法、环境之间的融合统一。

3.构建了以质量为目标的知识传授目标—能力提升目标—价值引领目标“三协同统一”的全应用教学目标体系

 

以质量为目标,以问题—价值链为目标,以学理内化和素养提升相结合,构建知识传授目标—能力提升目标—价值引领目标“三元协同统一”的全应用课程目标体系,从根本上突破教与育衔接不畅的瓶颈,实现知识、能力、价值之间融通结合。

4.构建了以以评价为领的学生主体场域——教师主导场域——活动主线场域“三域同向聚合”的全过程教学监控体系

以评价为引领,以价值—发展链为导向,以动态监控和立体测量相结合,构建学生主体场域—教师主导场域—活动主线场域“三域同向聚合”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,从根本上化解效与用评价不准的难题,实现目标、手段、效果之间的融会聚合。

 

(三)解决问题的方法

1.运用“三维同频共振”法,解决教学设计目标与学习活动空间融和并进难问题

通过整合优化“单元知识点”形成教学知识链,打通线上自主学习、混合互动学习、线下指导学习时空壁垒,实现线上自主学习—混合互动学习—线下指导学习的“三维同频共振”。

2.运用“三环系统联动”法,解决课程设计内容与学习类型方式融合统一难问题

(1)教学设计目标“分层”与教学活动空间“分工”有机统一的混合教学体系。虚拟课堂教学活动空间:运用“线上个体自主学习”方式,通过“知识点问题视频+专题课件与学习案例……课程资源+学习考核”等资源获取手段,以实现知识传授教学设计目标。实践课程教学活动空间:运用“线上自主学习+线下互动学习”方式,通过“个体、小组、班级开放合作互动研习”等拓展内化手段,以实现能力提升教学设计目标。面授课程教学活动空间:运用“教师课堂面授+答疑指导+学生微课”等指导升华手段,以实现价值引领教学设计目标。

(2)课程设计内容 “重构”与学习类型方式“多样”有机统一的混合课程体系。在线课程内容设计,依托教材引领在线自主学习;实践课程内容设计,联系学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;面授课程内容设计,结合实际规范教师指导学习。

(3)教学运营空间“立体”与教学互动参与“多维” 有机统一的混合课堂体系。虚拟课堂,基于个体自助学习方式,通过师生探究+生生互动+人机交互形式,促进知识在“自助”中丰富;实践课堂,基于开放合作学习方式,通过师生探究+生生互动+人机交互形式,促进能力在“互助”中发展;现实课堂,基于班级研讨学习方式,通过师生探究+生生互动+人机交互形式,促进价值在“耕助”中实现。

3.运用“三协同统一”法,解决教学运营空间与学习互动参与融通结合难问题

通过协同“虚拟教学+实践教学+面授教学”方法,实现知识传授目标—能力提升目标—价值引领目标“三元协同统一”全应用课程体系目标,促进教学运营空间与学习互动参与的融通结合。

4.运用“三域同向聚合法,解决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用融会聚合难问题

通过聚合“过程性评价+形成性评价+发展性评价”方法,构建学生主体场域—教师主导场域—活动主线场域“三域同向聚合”全过程教学监控体系,实现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用的同向聚合。

(四)解决问题的过程

本成果自2007年启动至今,共经历以下阶段。

1.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阶段(2007年-2019年)

(1)传统课堂教学与精品课程“结合”阶段(2007年-2008年)

以课题研究为抓手,研究混合式教学理论支撑和“线下课堂+线上课堂+实践课堂”的混合学习支持模式。2007年开启“思想道德修养”校级精品课程建设,创制了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多媒体课件;尹杰钦教授主持制作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多媒体课件,被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校通用课件,并于2007年获得教育工委课题立项资助,促进了思政课“05方案”的顺利实施。

(2)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精品课程“融合”阶段(2009年-2014年)

2009年开始探索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”等课程实践教学,并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在本科四门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,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,开展实践教学。建立了5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,编写了本科四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导书、建设了思政课区级精品课程1门、思政课校级精品课程2门。

(3)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“协同”阶段(2014年-2018年)

思政课教学依托梧州学院的“网络教学平台”,实现了与湖南科技大学“自主学习中心”平台,西安外事学院的“学习平台”、智慧树学习平台、超星尔雅学习平台等网络平台的协同混合式教学。

(4)线上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线下教学的“混合”阶段(2018年-2019年)

联合湖南科技大学、西安外事学院等高校,联合实施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,实现了课堂教学、实践教学、网络教学之间互融互通。

2.成果检验与应用推广阶段(2019年-2023年)

(1)2015年6月至2021年3月,在梧州学院4门思政课中开展“一核四维”混合教学模式的试点检验工作,参与试点学生约10000名,先后开发了思政课微课视频、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问题”线上课程,成效显著。

(2)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,分别在广西科技大学、广西财经学院、贺州学院推广应用,该成果获得师生认可。

(3)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,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:专题及问题》线上课程在广西区外湘潭大学、湖南工程学院、西安外事学院等2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,效果显著。

(4)2022年9月至今,梧州学院与湖南理工学院签订了“关于两校联合运用‘四维混合’教学方式推广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‘三维机制’育人模式的框架协议”,联合开展思政课“混合式教学”成果推广。

(5)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获得梧州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。

(6)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》于2022年3月在智慧树教学平台上线,获得广西百色学院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、广西科技师范学院、桂林理工大学等区内外很多在线使用该线上课程的高校的一致好评。

三、改革主要成就

历经12年的探索和4年的应用推广,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区内外专家、同行一致好评。

一)成果主要成就

1.学习“效果好”,学生学习效用和预期教学目标“吻合度”高

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: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为98%;95.79%的大学生认为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学习效用高,能够有效达成知识传授、能力提升、价值引领教学目标。梧州学院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在“挑战杯”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23项,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45项,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获奖6项,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。

2.教学“效率高”,教学创新效果和预期课程目标“达成度”高

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: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为98%;95.79%的大学生认为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学习效率高,能够有效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、坚定捍卫“两个确立”的教学目标。

成果在全国部分高校推广应用获得好评。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:专题及问题》智慧树在线课程网上累计选课人数1.6万人、互动次数20.5万次,累计学校20多所。线上课程经湖南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会和10多所高校评审,获得一致好评。

成果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: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、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、南宁师范大学曾令辉教授等5名思想政治教育知名专家给予高度评价。

3.应用“效益优”,学科产出成果和预期价值目标“实现度”高

95.79%的大学生认为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应用效益高,该成果有效达成思政课培根铸魂、启智增慧的“立德树人”价值目标。

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:在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》《马克思主义研究》《思想政治教育》《大学教育》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权威刊物和报纸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。建设省级一流课程4门、省级精品课程3门、省级微课课程(专题)1门、校级微课2门,建立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人才工作室1个、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。

产出了一批教学成果:广西教学成果二等三等奖各1项,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、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项。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“精彩多媒体课件”、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“精彩一课”,省级教学比赛奖项10余项、厅级信息技术比赛奖项1项。

 

(二)成果创新

1.教学理念创新。基于“共同体理论”,构建“生命体”教学课堂、打造“生活化”学习空间、建设“生态链”课程目标、聚焦“多元化”监控体系,促进知识在“自助”中丰富、能力在“互助”中发展、价值在“耕助”中实现,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
2.教学体系创新。运用系统思维,创建以批判性思维训练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,引发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。通过线上教学、线下教学、实践教学,重构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、学习空间体系、教学混合体系、质量评价体系四大体系,深度激活了教与学、师与生、教与育、效与用的主体性自觉。

3.教学模式创新。聚焦“三维同频共振”“三环系统联动”“三元协同统一”“三域同向聚合”四大教学体系,强调教学感知、教学体悟、教学探索、教学明辨、教学实践、教学总结、教学评价等多向互动,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,老师从主演变成导演,课堂从讲授变成探索,带来了五大变化:教学互动性凸显,师生“动起来”了;课堂参与度提高,课堂“活起来”了;学生获得感增强,学生“忙起来”了;教师幸福感加强,教师“强起来”了;学校影响力扩大,学校“潮起来”了。

总之,“一核四维”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,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。